透過遠程視界,看器械市場亂象。
醫療行業總是會出現一些令外人看不大懂的事,比如最近爆出的遠程視界資金鏈斷裂事件。
遠程視界運營模式的核心,其實與醫療關系不大,而基本上就是一個資本運作模式,利用行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中國醫療行業的行政化現實,以公立醫院的政府信用和醫聯體等政策背景為項目做背書去忽悠租賃公司,用專家領導站臺和迅速擴張的方式提升平臺形象,讓合作醫院相信項目風險可控,再以規模優勢低價拿到部分醫療器械,通過會銷等方式瘋狂發展代理網絡,收取高額代理費,最后用項目打包和承諾擔保的方式與醫院高價簽約,從而完成一個高毛利的設備銷售閉環,但所有這一切,與其所聲稱的遠程醫療其實并沒有多大關系。
然而,這樣一個看起來高大上,一路高歌猛進,符合政策支持方向,創業短短幾年就躋身獨角獸行列的公司,為什么突然就崩盤了呢?
遠程視界的模式其實并沒有多少創新,不過是把設備融資租賃披上了一個遠程醫療和醫聯體的包裝,以其較為熟悉的眼科起步,以項目打包方式規避設備采購招標和與限制公立醫院擴張相關的融資租賃約束,通過專家支持和患者補貼等方式拉基層醫院入局,據說初期效果還不錯,但后期在決策者的膨脹和資本助推下,迅速擴張,卻缺乏給醫院賦能和導流能力,導致回款困難,項目失控。
在這個事件中,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實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入局并最終陷入被動的,基本上都是公立醫院。
眾所周知,中國醫療器械及耗材的終端市場和藥品市場十分類似,回扣肆虐,多年以來,器械市場基本上就是一個銷售商(而不是用戶)主導的市場,高價高回扣的器械,就像高開高返的藥品一樣,可以在這個扭曲的市場上無往而不利,同樣的設備,民營醫院可以比公立醫院低得多的價格完成采購,其中的差價,就是公立醫院院長和設備科長或醫生等人可以獲取的回扣。
據知情人士透露,遠程視界項目能夠如此高速擴張的原因,基本上就是三板斧:其一是拉大旗作虎皮,以醫聯體等政策支持為背景,用行業領導和專家加持建立自身形象;其二是類似于傳銷的會銷代理發展模式,忽悠部分缺乏判斷力的代理商以為自己終于趕上了風口;其三就是利益輸送,給簽約合作的公立醫院院長提供干股等個人利益。
民營醫院就很難為此類利益所動,因為公立醫院花的是別人的錢,回扣進的是自己的腰包,而民營醫院花的是自己的錢,收取回扣是沒有意義的事。
藥價虛高,表現在藥,根源在醫,醫療器械價格虛高的道理也一樣,只要公立醫院壟斷和行政化痼疾不除,院長花別人的錢給自己謀利這一現象就很難改變,藥品和器械回扣也就很難受到遏制。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需求端的回扣導向,才會有那么多公立醫院飛蛾撲火,并推動遠程視界這類奇葩業務高速擴張,而那些被視為“資本貪婪”的“邪惡民營醫院”,卻可以遠離這類陷阱。
除了遠程視界外,還有其他類似公司也在做著同樣的業務,比如新三板掛牌公司藍海之略,也因為對外高額擔保,被指在“玩火”。
遠程視界創業開始的前2年,業務規模很小,也無盈利,但在2014年推出器械融資租賃模式后,業務規模和營收都迅速擴大,兩年內就把營收做到了60億元,先后完成累計超過10億元的兩輪融資,并躋身“獨角獸”,這樣的業務模式能創造出如此的奇跡,在正常的市場中很難想象。
遠程視界事件,目前尚未定性,如果最終只被定性為民事糾紛,估計就要由納稅人去填這個坑了。
與其關注韓春善到底是不是一個騙子,不如去關注是什么環境催生了這一場鬧劇,有需求才會有供給,如果中國醫療行業不是行政化的公立醫院壟斷,而是產權明晰的民營醫院占據主導地位,即使遠程視界這類公司真的想騙,估計也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