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數據,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總收入為3648億元,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中醫診所行業2015年市場規模僅為258億,2013-2015您的營收的復合增長率為6.15%。但是中醫診所行業的診療量僅占總體中醫類機構的15.6%,未來有比較大的市場空間。
現階段我國民營中醫連鎖機構根據規模和功能,大致細分為4類,包括大型綜合性中醫館、健康會所型中醫館、中型專科型中醫館、診所藥店型中醫館。
國家政策強推,鼓勵發展中醫連鎖診所
國家鼓勵中醫藥發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中醫藥產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中藥工業總產值占醫藥工業總產值30%以上,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的發展目標,中醫藥未來有望獲得持續的政策鼓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于2016年年底通過,針對我國首部中醫藥的法律,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中醫診所開辦流程更加簡單。
社會資本積極注入,最大融資額超十億
近幾年,固生堂、君和堂以及金華佗、甘草醫生、微中醫、快問中醫、中醫在線等互聯網+中醫平臺紛紛獲得融資。
市場需求增大,
2017年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破10億
隨著人口老齡化、醫保支付的覆蓋以及醫療消費需求分化,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逐年增加,截止2017年10月,診療人次已經突破10億人次,2010-2016年診療人次,復合增長率達7.82%,占總就診量的比例從2011年的14.90%提高到2016年的15.80%;中醫診療量占總就診量比例上升,體現了中醫診療的需求旺盛。
2016年中醫類醫院診療量5.8億人次,中醫類門診部及診所1.4億人次。從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占比看,中醫院承擔了絕大部分就診患者,而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的診療人次占比偏低,但隨著分級診療、國家鼓勵民營中醫診所開辦等方針政策的提出,中醫診所行業未來市場上升空間大。
基層社區中醫連鎖機構市場前景廣闊
對于中醫診所而言,專家資源是獲取客源非常關鍵的因素。而專家資源往往十分稀缺,會限制連鎖機構的發展。倘若定位于社區中醫診所,加上輔助診斷系統,則對專家的依賴度大大降低,而快速擴張依賴于連鎖化運營,標準化的管理模式。服務流程、中藥質量監管、醫師資源均勻分配和名醫藥方標準化形成一致性管理模式,打造連鎖品牌。
相對于西醫綜合醫院及整形、腫瘤等專科醫院,中醫診所資金投入相對較少,不需要配備大型醫療儀器設備,且中醫“一人坐診”,還可以更大程度上減少中醫診所經營面積。一般小型中醫診所,面積30-140平方米,主要通過中醫專家資源,“前廳坐診、后堂抓藥、醫藥一體”的坐堂醫模式,使名醫與名藥得以相輔相成。且由于中醫診所資產較輕、擴張速度相對較快,可見在不斷擴充的基層醫療市場將大有可為。
“醫保資質+商業保險支付”模式減輕醫藥負擔。消費者可以報銷,消費意愿也會增強,就診人次上升,中醫館營收才會增加。但是過于依賴醫保資質也會給企業帶來風險,一旦企業違規取消醫保資格,營收將會大幅下降。中醫館可以與商業保險合作,與國際醫療保險機構開通商業保險支付體系。但是目前商業保險在基層覆蓋尚十分有限,但是根據目前發展趨勢,預計在未來的十年內,商業保險會全面覆蓋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各個層面。